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鸿飞 张子欣
11月17日,冬日和煦。记者来到衡阳县台源镇东湖寺村,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农户屋后草木掩映间,分布着三格化粪池,不见污水横流,也闻不到异味。
【时代命题】
“方便”如何更方便
衡阳县是拥有12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曾与全国许多农村地区一样,被一个“小”问题长期困扰——厕所。
“以前的旱厕,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飕飕。”东湖寺村王祠堂组村民刘仁菊对记者说,每逢雨雪天气,旱厕里又湿又滑,一不小心便可能摔跟头。村民王美德家以前则是人厕、畜圈连在一起的“连茅圈”,“夏天要带蒲扇驱蚊,晚上得打手电照路”是他如厕的真实写照。

衡阳县岘山镇木口村改厕后的房前屋后环境变美了。(资料图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摄
这不仅是生活的不便,更是健康的隐患与文明的短板。长期以来,农村旱厕和简易厕所无法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极易引发疾病传播。
农村旱厕,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成为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大难题。
让农村群众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已成为提升民生福祉、建设文明乡村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政府作答】
“厕所革命”破除陋习
衡阳市将农村改厕工作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一同部署、统筹推进,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清洁行动,推动“厕所革命”,让“方便”更方便。
台源镇东湖寺村被确定为衡阳县改厕示范试点村。刘仁菊家的新厕所便是在那时建起来的。“当时正好要建新房,村镇干部来给我们讲改厕所的好处,上门帮忙规划新厕所的位置,还有改厕补贴。”刘仁菊介绍。如今她家的卫生间地面铺着防滑瓷砖,安装了冲水式便器和热水器,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冬天如厕也不再寒冷。
“改厕”改善的不仅是如厕环境,更是农村面貌。
衡阳县推行“三格化粪池”模式,粪污从首格到第三格,分别经过沉淀、降解、发酵、排气等步骤,成为无害的粪肥。化粪池有的每户独立,有的集中在一处,都设置在村民屋后,方便取用粪肥。村民刘义桃掀开化粪池第三格的塑钢盖,用长柄瓢舀出处理过后的肥料,直接浇到菜地里。
衡阳县还将“小型人工湿地”与“三格化粪池”相结合,在化粪池旁种上美人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尾水可为美人蕉提供肥料。
然而,改厕之路并非坦途。最大的难题,是人们的旧观念和陋习。
“拆了旱厕,肥料去哪找?”“在屋里建厕所,臭不臭?”……类似的质疑声在不少村庄响起。
衡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双喜告诉记者,面对大家的质疑声,全县发放“政策明白卡”,各级干部也深入田间地头,召开屋场恳谈会、村民代表会议,耐心细致地向村民讲解改厕的目的与意义,同时也给大家讲明白改厕的奖补政策。
光说不够,还要让村民亲眼看见效果。
衡阳县岘山镇政协联工委主任王辉介绍,在2019年改厕工作之初,政府曾组织村民们去已改厕的示范户家中参观。当大家走进瓷砖锃亮、洁净无异味的新厕所,亲眼见到三格化粪池有效处理粪污、产出安全农家肥时,村民渐渐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衡阳市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模式:在居住密度较大地区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纳入污水管网”模式,在分散居住地区推行“小菜地就近消纳”模式。同时,衡阳市创新推行“首厕过关”制,建好第一个厕所并通过辖区群众验收满意后,再全域推广,确保改一个、成一个、带一片,更好地保障农村改厕的质量。
“厕所革命”以来,衡阳市共完成改(新)建农村户厕36万余户、农村公厕670余座,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06%。
【百姓评卷】
为乡村生活添彩
小厕所,大民生。衡阳市的“厕所革命”,确实为乡村生活添了彩。
衡阳县岘山镇木口村村民颜大姐从改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农作便利。
“以前直接在旱厕里取肥,过程不干净,肥料也不卫生,下雨天还有污水漫出来。”颜大姐说,如今建了整体式三格化粪池,粪污经过统一无害化处理,变成了现成的有机肥。“浇菜方便多了,肥料干净,菜也长得旺。这‘厕所革命’真的让我们种地都方便了不少!”
颜大姐家附近就是武水河,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令人心旷神怡。她说,这里曾经因为粪水污染而让人避之不及,厕所改造后,环境变美了,如今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她的邻居刘大发常年在外经商,早已在衡阳市区买房。他原本打算拆掉老家的老房子,定居在城市,是改厕留下了他。
“以前村里蚊虫多,旱厕味道大,实在住不惯。”刘大发说,全面改厕后的村庄让他惊喜不已,蚊虫大幅减少,异味也没有了,老房子旁边变得干净整洁了。“我准备把老房子重新装修一下,有空的时候就回来住。”刘大发说。
台源镇东湖寺村村民刘仁菊的儿子笑着对记者说:“家里小孩子多,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得久,用不惯旱厕。以前放假回老家,还会和我们偷偷抱怨,上厕所洗澡都不方便,没待两天就嚷嚷着要走。有了干净漂亮的卫生间之后,孩子们逢年过节也愿意在乡下多住几天了,家里热热闹闹的,母亲心里也欢喜。”
旺源配资-旺源配资官网-正规股票配资网站-配资交易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